•  
  •  
 

Rehabilitation Practice and Science

Translated Title

台灣小兒麻痺後遺症之統計與分析

Abstract

曾經染患小兒麻痺之生還者,除了四肢或身體某部份機能喪失或麻痺外,都經由適當的復健,已「穩定」。可重新振作其殘存之力量,向世人及自己證明,他們和別人一樣,甚至比別人好。近年來,歐、美等國根據小兒麻痺長期使用患肢及輔助用具,其身體四肢長時間承受擠壓、過度或不使用,而可能造成關節酸痛或攣縮、肌肉軟弱、走路耐力減退,甚而〈再〉須使用拐杖、支架或以輪椅代步。 為使他們「早期發現、早期預防」,更生復健服務中心特別對全省各地大約二、三十年前小兒麻痺之生還者抽樣地發出問卷,主要是想調查其〈一〉生理狀況-小兒麻痺受影響之部位、使用輔助用具情形及曾接受過的手術、變形部位和目前所有的症狀。〈二〉心理、社會適應問題等。 在這兩百六十位調查回卷中,46%是男性,女性佔54%,年齡最大是四十四歲,最小者十五歲,平均年齡是二十五點三歲;大部份是在一、二歲時不幸染患小兒麻痺,僅5%是在三歲後得到的;有74.4%的人僅受過中、小學教育,其中有些家庭是低收入者,可喜的是11.5%已結婚。一般而言,他們的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蠻好的,但受教育較高者對環境、社會或別人的要求也愈高,滿意程度也愈差。現在就來以小兒麻痺對其生理影響看其最近生理上的改變情形: 一、小兒麻痺對身體之影響-大部份的人是下肢受到影響,僅二十七人,10.4%下肢沒有受到侵襲,相反地,僅有28.5%的人手部受到迫害,而已有七分之一的人須靠輪椅代步。 二、最近身體之改變-在兩百六十人中,已有兩百一十四人有變壞的感覺,如39.2%的人有肌肉較弱無力的經驗,36.9%覺得容易疲勞,33.8%有脊椎側彎和20%的人有關結痠痛的經驗等。 綜合這些調查統計,雖然大多數小兒麻痺之生還者尚且太年輕,但二十八歲以上的患者比較年青者有後遺症之現象,諸如單腳的患者易造成肌肉無力,坐輪椅的人較易發胖等等,所以要注意避免新的衰弱、病痛和疲勞所造成的傷害,以免發生老化或失去活動能力了。 雖然沒有任何跡象顯示-小兒麻痺生還者會較快老化,須提早退休或甚而減少壽命,但是有些功能上的改變,是患者須特別注意的!千萬不要過度或都不使用肢體或輔助用具,都可能會造成後遺症,希望患者能做些適當地運動並保持活力。社會大眾關心此一問題及有一專責機構-如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為年齡較大的患者提供治療、測量和功能的維護,使復健醫學能繼續治癒此後遺症,好同享有美滿幸福之生活。

Language

English

First Page

31

Last Page

36

Share

COinS